产品分类

橡胶塑料密度计
·橡塑密度计
·磨耗指数、发泡率、变化率
通用型固体密度计
液体密度计
·通用型密度比重计
·专业型密度浓度波美度
·含糖溶液比重、糖度、酒精度、浓度测试仪
·碱性溶液比重、波美度、浓度测试仪
·酒类比重、柏拉图度、浓度测试仪
·牛乳比重、掺水度、乳稠度、浓度测试仪
·酸性溶液比重、波美度、浓度测试仪
·水玻璃比重、波美度、模数测试仪
·盐类溶液比重、波美度、浓度测试仪
·氧化剂溶液比重、波美、浓度测试仪
·植物油相对密度、浓度测试仪
粉体密度计
·粉末真密度计
·振实密度计
·松装密度计
·霍尔流速计
·堆积密度计
·安息角测定仪
·休止角测定仪
·粉体综合特性测定仪
多功能密度计
水比重法测金仪
精细陶瓷密度计
磁性材料密度计
粉末冶金密度计
泡棉海绵密度计
矿物岩石密度计
土壤专业密度计
木材专用密度计
耐火材料密度计
沥青混凝土密度计
骨材密度计、吸水率
石墨碳刷密度计
含油轴承含油率测试仪
含油轴承含油量萃取器
密度计周边设备(选购)
贵金属、黄金纯度分析测试仪
恒温式水循环设备仪系列
在线液体比重计系列
·电解液比重、波美、浓度在线监测仪
·发酵酒中糖度、酒精度、浓度在线监测仪
·化学溶剂比重、波美度、浓度在线监测仪
·柠檬酸溶液比重、浓度在线监测仪
·蚀刻、洗涤溶液比重、浓度在线监测仪
日本AND
PH计、电导率仪
粘度计
全自动微量水分测定仪
整厂实验方案
·锂电池厂
·防水卷材厂
·造纸厂
·彩印厂

电话:0755-82596242

手机:189-2605-7813

水泥密度测定方法(水泥真密度仪|真密度计QL-300T)

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标准名称

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标准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标准名称(英)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cement density

标准号

GB/T208-94

代替标准号

代替GB208-63

标准发布单位

国家技术监督局 发布

标准发布尔日期

1994-09-24批准

标准实施日期

1995-06-01实施

标准正文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泥密度测定中的仪器、操作方法和结果计算等。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水硬性水泥的密度,也适用于测定采用本方法的其它粉状物料的密度。

2   引用标准GB253 煤油

3   定义 水泥密度:表示水泥单位体积的质量,水泥密度的单位是g/cm[3] 4   方法原理

将水泥倒入装有一定量液体介质的李氏瓶内,并使液体介质充分地浸透水泥颗粒。根据阿基米得定律,水泥的体积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体积,从而算出水泥单位体积的质量即为密度,为使测定的水泥不产生水化反应,液体介质采用无水煤油。

5   仪器

5.1 李氏瓶

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外形尺寸如下图,应严格遵守关于公差、符号、长度、间距以及均匀刻度的要求;最高刻度标记与磨口玻璃塞最低点之间的间距至少为10mm,见图1。

5.1.1 李氏瓶的结构材料是优质玻璃,透明无条纹,且有抗化学侵蚀性且热滞后性小,要有足够的厚度以确保较好的耐裂性。

5.1.2 瓶颈刻度由024mL,且0 ̄1mL1824mL应以0.1mL刻度,任何标明的容量误差都不大于0.05mL

5.2   无水煤油符合GB253的要求。

5.3   恒温水槽

6     测定步骤

6.1   将无水煤油注入李氏瓶中到0至1mL刻度线后(以弯月面下部为准),盖上瓶塞放入恒温水槽内,使刻度部分浸入水中(水温应控制在李氏瓶刻度时的温度),恒温30min,记下初始(第一次)读数。

6.2   从恒温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滤纸将李氏瓶细长颈内没有煤油的部分仔细擦干净。

6.3   水泥试样应预先通过0.90mm方孔筛,在110±5℃温度下干燥1h,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取水泥60g,称准至0.01g

6.4   用小匙将水泥样品一点点的装入6.1条的李氏瓶中,反复摇动(亦可用超声波震动),至没有气泡排出,再次将李氏瓶静置于恒温水槽中,恒温30min,记下第二次读数。

6.5   第一次读数和第二次读数时,恒温水槽的温度差不大于0.2℃

7     结果计算

7.1   水泥体积应为第二次读数减去初始(第一次)读数,即水泥所排开的无水煤油的体积 mL)。

7.2   水泥密度ρ(g/cm3)按下式计算:

                水泥密度ρ=水泥质量(g)/排开的体积(cm[3])

结果计算到小数第三位,且取整数到0.01g/cm[3],试验结果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两次测定结果之差不得超过0.02g/cm[3]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水泥科学研究所负责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基典、张秋英、刘广华、赵东、张志敏。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63年。